在股指期货已经呼之欲出时,还写这样的题目,可能确实有点不合时宜。但是,不合时宜的话如果是正确的,为什么不能说呢?因此,问题的关键在于,股指期货在目前情况下推出,是否真的合时宜了?要讨论期货推出是否合时宜,关键又在于,目前现货市场的成熟度是否满足期货推出的基本客观要求,显然,在这一点上,依然有着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。
虽然已经被人多次引用,但依然不得不再次引用的事例,还是那令人无法忘怀的1995年国债期货悲剧。这一悲剧产生的因素太多,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,就是当时的国债现货流通量太小,几个机构联手,就足以控制相应期货的走势。至于最终形成两大集团对赌局面,那不过是这种控制走势分化演变的必然结果。
那么,对于现在的A股市场,其可控制性就如同1995年的国债市场,问题的核心就在于,超级大盘股流通比例过小,而该流通量却能控制住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,这里的投机收益与风险成本完全不成比例。在本ID前面关于“港股直通车”的文章里已经明确指出,没有合理的流通量就没有合理的价格,目前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就是超级大盘股的流通量过小,普遍达不到证券法要求10%的最低流通比例要求,这样条件下的股市必然是一个能被轻易操纵的市场。
一个能被轻易操纵的现货市场一旦出现期货交易,那么,这种交易必然导致极端投机行为的出现。目前没有任何的现货卖空,也就是现货中,本质上只能做多才能赚钱,而实际的流通筹码又极端不足,可以断言,在这样的流通量条件下,指数期货的推出,将极大地有利于疯狂的做多行为,任何在期货中的空头头寸,最终都会被疯狂的逼空走势所吞没。筹码就那么少,资金又那么多,任何的空头头寸最终都是死路一条。而极端的疯狂做多行为,将把A股短时期内推向难以控制的高度,将A股长期发展的精气神耗尽,最终导致难以收拾的局面。
有一种观点认为,目前红筹、H股大量回归后,股指期货所需要的流通量条件就能达到。但这种回归,并没有改变超级大盘股流通比例过小的状况。最近回归的中国神华,其A股流通比例是6.33%,而建设银行更是只有可怜的2.7%,请问,这不等于火上浇油吗?这样低流通比例的超级蓝筹回归,必然是来一个被炒飞一个。至于借助A股的超低流通比例,通过控制A股走势去操纵港股相应股票走势进而两头套利,就更不是新鲜事了。
本ID前面的文章已经指出,要使得A股有一个合理的价格,达到与H股接轨的目的,一个最简单的办法,就是让超级蓝筹的流通量与H股接轨。可以断言,在超级蓝筹的A股流通比例未被调整到合理水平前,股指期货的推出都是不合时宜的,必将蕴藏着巨大的后续风险。甚至不排除这种情况,就是A股因此被挟持,让后续的监管与调控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局。
按照最正常的资本市场层次设计,必然是先完善现货市场,再开始期货市场。而目前A股分为深沪两个市场,一个横跨两个市场的现货标的设计,在以后会面临诸多不便。本来,一个最理想的思路,就是先发展创业板市场,等该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,再让主板都合并到沪市,而让深市成为创业板,最后在沪市的基础上开展开指数期货,当然,相应地,深市也可以有创业板的指数期货。
当然,以上思路,在目前已经错过了实施的机会,但并不能因此让期货过早推出而留下严重隐患。一个最简单的道理,期货是现货充分发展后的产物。而目前A股这现货市场,依然有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,急忙推出其指数期货交易,是否有点拔苗助长了?
至于那种认为期货可以对冲风险的说法更不值一驳,世界证券历史一再证明,最大的风险从来都不在现货市场,而是高比例透资以及期货等衍生品。期货能否降低现货风险暂且不论,期货自身的风险如何防范,这绝对是比应付现货风险更为棘手的问题。而这问题,不光对于所有的参与者,更对于市场的监管者。
说白了,现在期货被市场热切期待,不过是现货市场的投机资金有了最终锁定投机利润的绝好机会,更看到了加大这种利润空间的新的投机机会。目前,反而应该逆投机资金的意向而行,釜底抽薪,将主动权把握在监管者自己手里,按照市场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节奏去完善市场,而不是被国际性投机资金牵着鼻子走,为国际性投机资金的兑现、出逃制造世纪大机会。